有个说法:你所有不好的情绪,其实都暗藏了一种疾病。为什么会这么说呢?细想一下,我们每次坏情绪的压抑、控制、忽视、否定……久而久之,都是在心头埋下一枚枚定时炸弹;要知道,情绪,其实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和影响。压抑的焦虑、压力、愤怒、悲伤,都会弱化你的免疫系统。总有一天,变成失眠、头痛、胃病、痛风甚至癌症来伤害你。但,人有情绪是难免的,情绪本身不可怕,偶尔发生后马上恢复正常,并不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伤害。但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改掉压抑情绪的习惯,过去的过错,就会在漫长的人生里无限次单曲循环,大概率有一个失败的人生。
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诧异,我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感受?不知道自己的情绪呢?通常,我们自认为我们知道自己是什么情绪,都是在欺骗自己。当产生情绪却不去“觉察自我”时,我们会害怕或逃避,而不是诚实面对。我们会逐渐变得麻木,或是找一个比事实看起来更能被接受的说法:“我只是累了”代替“我觉得你让我难过”“我就是这样一个人”代替“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了”“我根本不需要你”代替“我很需要你”。让我们深入分析行为模式,分析自己成长过程中那些未满足的欲望与期待,然后通过“接纳”、“原谅”、“转变”等放下成长。但,多数人并没有把它当成机会,只是任由情绪,伤人三分再自伤七分。即使意识到了情绪问题,还是会在类似场景下条件反射,重复错误的应对方式。任由自动化情绪反应模式应对情绪,大多逃不过以下两点:每一种情绪都是一种语言,包含着我们内心的真正需要,尤其是所谓的“负面情绪”。身体说话的方式就是生病,绝大多数疾病都是因为情绪。当我们带着觉知,而不是无意识看待情绪时,会发现情绪并无好坏之分,不存在真正的“负面情绪”。情绪就像一台自动运转机器,有其内在运行机制,后天习得的方法很难控制它。单纯依赖心理理论知识,情绪自动化反应模式本质没有变,我们还是会产生下意识的情绪化行动——从小在打压教育中成长,一被否定就焦躁愤怒;过往承受的压力和期待超负荷,一被施压就恐惧焦虑;成长过程不受重视,需求得不到满足,一被忽视就失落痛苦......

看不到压抑的真实情绪,就不会懂得如何疏导,更不能改善成长。
情绪影响行为,行为影响习惯,习惯改变性格,性格改变命运。借此行动起来,换个思维看情绪,把情绪当成一位客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