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客服一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  • 客服二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欢迎访问雅安适应心理研究所官方网站!WWW.YSPSY.COM.CN

拒绝可以是有爱的

时间:2021-11-16 16:16:11 来源:

人与人交往中,无论是拒绝其他人,还是被其他人拒绝,都会伴随着尴尬。拒绝和被拒绝,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。

拒绝本身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,只是一种对他人要求的不接受,那么为什么我们无论是拒绝还是被拒绝都会觉得很尴尬呢?

而当我们面对孩子,这种尴尬也有,拒绝吧,怕孩子不开心,答应吧,又怕惯坏他。

小时候出去玩想要在景区吃一根冰棍,妈妈会说景区的冰棍贵,说你不知道省俭,就不能出去再吃吗?

上学时想要学一个兴趣班,爸爸会说你学习没多好怎么就想着学杂七杂八的东西?家里的钱难道是大风刮来的吗!

当你晚上放学想要和同学出去玩的时候,妈妈会呵斥你不知道学习,连作业都不写就知道玩。

像这样的对话,在每一个家庭和孩子的对话中都很常见。

但是在这段对话中伴随而来的是—孩子想在景区吃雪糕,孩子不懂得节俭。孩子想上兴趣班,孩子不珍惜爸爸妈妈赚的钱。孩子想出去玩,孩子不爱学习。

这些本来都不是孩子的本意,可是在这个提出要求和被拒绝的过程中,孩子的要求就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。

而被拒绝的多了,被贴上的标签越来越多,就会形成一种,只要提出要求就会被拒绝,被批评的意识,恐惧也就油然而生。随着我们长大,这种恐惧就成为我们社交性格的一部分。

你会因为畏惧被拒绝而不愿意提出要求,而一旦他人提出你觉得不合理的请求时,又会下意识不想伤害对方,因而不知道怎么拒绝。

这种潜意识从我们的童年开始出现,又随着我们的成长,被投射到了我们和孩子的身上。

看电影吃爆米花,在游乐场想玩娱乐项目,看到别人画画弹琴很有趣,也想学习,这不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吗?

我们会恐惧孩子挥霍无度,担心孩子一事无成,这是每一个父母对孩子未来共同的担忧。

因为这些小要求频频被拒绝,让孩子失去了向我们表达需求的勇气,当孩子遇到真正的困难时,会有多无助,多可怕呢?

前两年社会新闻中频频爆出大学生深陷“校园贷”和“网贷”的泥潭,甚至有女孩子选择“裸贷”,而这些孩子往往是一开始因为一些小的消费陷阱,还不上的时候不敢求助父母,进而一步步被诱入借贷的深渊。

很多父母会痛心疾首地问孩子,为什么一开始只欠一两千的时候不说,反而等到熬成几十万才讲?孩子担心要求会被拒绝,所以不敢向父母求助。

其实孩子提出要求,家长可以告诉他是否能实施。孩子也在通过这样的方式,了解自己要求的边界。

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,也更聪明。

他们会通过得到的反馈,了解到事情的合理和不合理,也会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,能够得到什么,做到什么样的地步。

所以,给孩子尝试的机会,给孩子提出要求的空间。

答应或拒绝是家长的选择,也是我们给孩子描绘出世界边界的画笔。

拒绝不拒绝,都要讲说话的艺术。

那么,在面对孩子的需求时,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沟通方式呢? 

我们要做到“就事论事” 不对孩子的需求评头论足,不给孩子的要求上价值贴标签。

是我们能接受的要求,就痛快满足,我们不能接受的要求,就说明原因,果断拒绝。

就事论事地阐明观点,不仅不会让孩子觉得不开心,也会让他觉得,我们是把他当成平等的对象在沟通。 

孩子提出要求时,也会为了自己的要求据理力争。

在向我们争取的过程中,不断地思考诉求的合理性,而孩子的思辨能力和是非观念,也会在无形中得到锻炼。

我们不能“拖泥带水”孩子的有些诉求是具有时效性和特殊性的。反复延迟满足,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想要实现诉求是“有代价”的,是有门槛的。

当这种日常的需求都需要他们争取,等待才能得到,又如何相信父母表达的爱是“无条件”的呢?

 希望我们的孩子,可以全身心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意,父母也可以坦荡面对孩子对自己的要求,有智慧地说出“我同意”和“我拒绝!”

爱之深,责之切”,父母爱孩子,不要盲目的被爱所支配,爱的本质不仅是给予,满足,它更是一种面对人生的风雨,能不畏惧前路的艰辛的能力。

分享到QQ空间
分享到: 
上一篇父母角色的转变 下一篇为什么喜欢对亲人发火

 

Copyright @ 2012-2013 yspsy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17107号

设计制作:蚯蚓网络  媒体支持:雅安全搜索